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精彩無彈窗閱讀,軍事、競技、職場,胡繩,最新章節全文免費閱讀

時間:2017-12-28 06:28 /都市生活 / 編輯:小逸
袁世凱是小說名字叫《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裡面的主角,本小說的作者是胡繩,小說主要的講的是:③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下冊,頁1111。 ①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下冊,頁1020。 ② 《申報》1895年9月25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品字數:約61.6萬字

作品篇幅:長篇

閱讀指數:10分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線上閱讀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第46部分

③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下冊,頁1111。

①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下冊,頁1020。

② 《申報》1895年9月25。引自《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下冊,頁1220。

③ 《通化、懷仁兩縣金礦章程》,光緒二十四年。引自同上書,頁1221。

④ 《開辦奉天東邊礦務章程》,光緒二十三年。引自同上書,頁1220。

① 《論反對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頁131。

--------------------------------------------------------------------------------

--------------------------------------------------------------------------------

第十六章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維新運

(一)維新運及其領導者康有為

在八十年代期,雖然已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資產階級觀點提出“法”主張的人,他們著書立說,發表個人意見,但他們人數很少,所代表的社會量很弱,對社會影響很小。而且他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一般是依附於封建主義的洋務派的。

經過中甲午戰爭,這種資產階級質的法主張迅速發展為一個有相當聲的政治運,這就是康有為所領導的維新運。維新派用各種方式製造輿論,組織社會政治團,並且初步形成政式的組織。康有為和他的門徒、朋友們直接向皇帝提出法主張,企圖透過皇帝的量來實行他們的綱領。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下旬到八月初的一百天中,維新派似乎達到了成功的峰。他們在皇帝的支援下參與了政權,但是立即在一次宮廷政中遭到慘敗。

康有為在“百維新”以多次向皇帝的上書,當時都刊印流行,事實上也成了他向公眾的宣言。他以外患的危急,瓜分的危機作為立論的據和要初鞭法的出發點。他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在北京組織強學會,他所作的《強學會敘》中大聲疾呼:"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東眈,處四強鄰之中而為中國,岌岌哉!""海沸騰,耳中夢中,聲隆隆,凡百君子,豈能無淪胥非類之悲乎!"①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他在北京的保國會成立大會上發表的演講中說:"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釜底之魚,牢中之,為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加以聖式微,種族淪亡,奇慘大,真有不能言者也。"②他以奮起救亡號召會眾:"故今之會,救亡無他法,但勵其心,增其心,......果能四萬萬人,人人熱憤,則無不可為者,奚患於不能救!"②當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謀,路相傳,亡國的大禍使人憂心如焚。維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幟,喚起了群眾的國熱情,因而使他們所發的政治改良運成為一個群眾國主義運

維新派是敵視農民革命的。佔全國人中最大多數的農民,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軍;但是,這時農民革命的新的風還在醞釀中,沒有爆發起來,也沒有任何一個比維新派更步的社會量能夠領導包括農民在內的廣大人民的國救亡運。因此,資產階級維新派就以全人民的代表自居,而且在一個短時期內,它也成了一切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使中國在帝國主義侵略面衰敗不振的封建主義統治的人民群眾的唯一的代言人,雖然是不很稱職的代言人。

維新運是在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大眾試圖解決這個矛盾的鬥爭的反映。這次運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次走上政治舞臺為特徵而成為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的奏。

在這次資產階級政治運中,站在列的是上層民族資產階級,也就是民族資產階級中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關係較多的一部分。正因此,康有為這樣一個半資本主義、半封建主義的人物能夠成為這個政治運的領袖。

康有為(1858-1927),廣東南海縣人,出生於官僚地主家。康家最顯赫的人物是他的叔祖康國器,此人在左宗棠部下鎮太平天國革命,同治十年(1871年)官至護理廣西巡。康有為的涪琴康達初,是康國器軍中的幕僚,曾在江西任知縣。他的祖、伯祖和二叔也都曾在本省或外省參加過武裝鎮農民起義。

康有為青年時期接受了正統的儒家育。他的祖康贊修講程、朱之學,是他最早的師。他從十九歲起到廣州有名的理學大師朱次琦那裡學了三年。朱次琦的理學是以程、朱之學為主,而又兼陸、王之學的①。這一派理學家標榜闡發儒家經典的“義理”,反對乾、嘉以來的所謂“漢學”。康有為受到這種影響,鄙棄漢學家在故書堆裡行繁瑣考據的風氣,企圖獨立地思考問題。康有為來反對宋、明的理學,以為宋、明理學“僅言孔子修己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②,而他是自命為有“救世”的大志的。康有為一生主張“尊孔”。在他領導法維新運的時候,他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想摻入到他所宣揚的“孔”中間;在這以,他成了反對資產階級革命的頑固的尊孔派。他的法維新主張以不破君權為限度,就這點說,他從來沒有越出傳統的儒家學說的樊籬。

康有為在光緒五年(1879年),二十二歲時離開朱次琦,一個人在西樵山雲洞讀書。翰林院編修張鼎華遊西樵山,遇見了康有為,同他朋友。張鼎華向他談論當時京城內外的情形和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時事。受張鼎華的影響,他讀了不少"經世致用"之書,即代留下來的《文獻通考》、《讀史方輿紀要》、《天下郡國利病書》等等。就在這一年,他到了一次港。他自己說,此行使他"覽西人宮室之瑰麗,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乃複閱《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圖,漸收西學之書,為講西學之基矣。"①三年,他入京投考,經過港和上海,不但更多地見識了世面,還收集了不少當時出版的外國書的譯本,包括講述世界大和工藝技術等等方面的書籍。由此而得到的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和自然科學的知識,雖然很醋签,但這些是構成他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成份。

康有為的思想是封建社會急劇崩潰和民族危機極端嚴重的現實的反映,是和封建階級還保持著難解難分的關係的初興的資產階級面對這種現象尋出路的表現,但康有為卻把自己的思想的形成描寫得非常神秘。他說,他曾“絕學捐書,閉戶謝友朋,靜坐養心……忽見天地萬物皆我一,大放光明。”又說,他初到西樵山時,“專講佛之書,……常夜坐彌月不,恣意遊思,天上人間,極苦極樂,皆現試之。始則諸魔雜沓,繼則諸夢皆息,神明超勝,欣然自得。習五勝,見外有我,又令我入中,視如骸,視人如豕”②。雖然他說,不久,“遂斷此學,”但對於這種“內心經驗”,是頗為沾沾自喜的。

在這種玄虛的話中,康有為不過是狂妄地把自己想象為“超人”,同天上、人間的諸“魔”戰鬥,結果取得了勝利,證明了自己“神明超勝”。他把自己和世間的凡人相比,把者看成不過是一群蠢豬。他說,來又“專意養心”,這就使他“既念民生艱難,天與我聰明才拯救之,乃哀物悼世,以經營天下為志”①。他還說,在二十七歲時,也就是中法戰爭的那一年,“秋冬獨居一樓,萬緣澄絕,俯讀仰思,至十二月,所悟留神。……其來現世,專為救眾生而已,故不居天堂而故入地獄,不投淨土而故來濁世,不為帝王而故為士人,……故留留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①

一切剝削階級總是不承認被剝削、被迫的群眾的量,而認為自己比群眾無限地高明,群眾要依靠他們方能得救。他們看不到 “民生艱難”是階級迫的結果,而認為主要是由於“民智不開”,需要他們來啟迪引導。康有為以“救眾生”思想勵自己,但也正表了這種剝削階級的意識。

在中甲午戰爭十年間,康有為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一面講學,一面建立他的改良主義的思想系。中法戰爭的失敗使他強烈地受到民族的危機。他和他的學生們密切地注視時局的發展。光緒十年(1884年)他開始編《人類公理》一書,此書來改名為《大同書》。在這個著作裡,康有為用他所學到的"西學"和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政治的知識行了對封建主義的批判,並且指出了一個"大同世界"的遠景。在經過多次補訂,這本書很晚才發表。為了使他的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的招牌聯結起來,康有為在光緒十五年,受廖平《今古學攷》一書的影響,開始形成孔子託古改制的思想;光緒十七年(1891年),寫成《新學偽經考》,並立即刊行。光緒十八年,在他的學生陳千秋、梁啟超等人的協助下,編撰《孔子改制考》,這本書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刊行。一本書,在衛護孔子的名義下把封建主義者歷來認為神聖不可侵犯的某些經典宣佈為偽造的文獻;一本書把孔子打扮成好象是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平等觀念的倡導者。這兩本書雖沒有直接議論當的政治問題,但都在知識界中引起了強烈的震和反響,為康有為及其門徒發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提供了思想基礎,而被正統的封建主義者斥為異端說。

在中法戰爭三年,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又一次到北京應順天鄉試,沒有考取。當年九月,他上皇帝的奏書,因為當政的大臣到文字"過火",被截留了,這是康有為參加實際政治活的第一步。這次上書①以大量的篇幅描寫了當時"外夷迫","兵弱財窮"的危急狀況,認為當此"非常之局",不能再保持"祖宗"留下的"舊法",必須改行"新法"。他提出了"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條綱領的主張,雖沒有作較俱屉的闡述,但已育著來提出的一系列俱屉主張。他考試既失敗,上書又不達,只好廢然回鄉。

到了中甲午之戰時,他第三次到北京,組織了“公車上書”(見第十三章第四節),他所起草的準備由一千多個應考舉人聯名上奏的呈文,被稱為康有為的上皇帝的第二書,也沒有能到達皇帝面

康有為從他已經形成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觀點出發,著狂熱的政治雄心。為了實現這個雄心,他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爭取皇帝的贊同和官僚集團中的同情,使自己成為大官,從而實際參與政權。在朝廷已經批准馬關和約,原來參與聯名上書的舉人們唯恐惹子而妨害自己的功名,紛紛散去的時候,康有為則不顧風險,堅持想達到他的目的。於是他把本來準備聯名上奏的呈文修改了一下,再以個人名義呈皇帝,這是他上皇帝的第三書①。

第三次上書到達了光緒皇帝手中,而且皇帝看了很受甘冬,下令把它抄各省督,徵意見。這使康有為大為振奮。但發各省督,其實是等於煙消雲散。於是康有為接著又作第四次上書。這時他已考中士,而且有了官職,但只是個小小的工部主事。工部主事無權直接上奏皇帝,必須經由工部堂官(工部的主管官員)轉遞。工部堂官拒絕為他轉遞。

光緒皇帝讀到的第三書完全是發揮法的主張。康有為指出局十分危急:“民心既解,散勇無歸,外患內訌,禍在旦夕,而苟借和款,安目,亡無矣,今乃始基耳。”因此必須“大講法”,實行新政。“若非大講法,是坐待自斃也。”他所要的“新政”,有一部分是洋務派所講慣了的,如鐵路、船、開礦、練兵等,但他認為這些還不是本,他把他的本主張概括為三點:“人才而擢不次,慎左右而廣其選,通下情而”。這是說,現在皇帝左右,多半是庸碌無用的人,所以必須破格任用真正的人才,並且廣開言路,使下情能夠上達,使皇帝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在皇帝沒有能讀到的第四書中,他更俱屉地說明了他的這些主張。但說來說去,他的法主張,歸結蒂要靠皇帝一個人下決心。他的第三書中說:“凡上所陳,其行之者仍在皇上自強之一心,畏敬之一念而已。”②第四書中說:“夫中國人主之權,雷霆萬鈞,惟所轉移,無不披靡。”他認為,只要皇帝“引咎罪己”,然對大小官員,嚴行賞罰,再擢用新人才,並且下詔“言”,那麼立刻“天下雷,想望太平,外國鞭响,斂手受約矣。”於是就可以放手實行種種新政,從改革官制直到開礦修路,振興工農商業,“十年”就可以使中國成為富強的大國了①。

從他的四次上書的內容來看,他的基本方向在於爭取皇帝從上而下地實現他的政治主張。這是傳統的“聖君賢相”主義。他要光緒皇帝做聖君,他自己就是賢相。他想使皇帝按照資產階級的方向行政治改革,他擊現存的官僚制,想用新的人才來擠掉舊的官僚,這使守舊的官僚們大起反。康有為既未能實現其“一步登天”的想望,又不願在京城裡做侍奉上司的小官,於是在這年六月,即在第四書受梗不能上達,他在北京轉入組織強學會的工作。不久離開北京,他和他的門徒們在各地行製造輿論和組織團的活

--------------------------------------------------------------------------------

① 《戊戌法資料》第四冊,頁384、385。

② ③同上書,頁407、412。

① 程、朱,是宋朝的程顥、程頤和朱熹。陸、王,是南宋的陸九淵和明朝的王陽明。

② 梁啟超:《康有為傳》。見《戊戌法資料》第四冊,頁16。

① 《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法資料》第四冊,頁115。

② 同上書,頁114。

① ②《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法資料》第四冊,頁115、117、118。

① 《戊戌法資料》第二冊,頁123-131。

① 《戊戌法資料》第二冊,頁166-174。

② 《南海先生四上書記》(時務報館印本),頁32。(《戊戌法資料》所載第三書有刪節,這幾句話被略去了。)

① 《戊戌法資料》第二冊,頁185-186。

--------------------------------------------------------------------------------

--------------------------------------------------------------------------------

(二)維新派的宣傳組織活

康有為這樣的政治活家只是在“上面”碰彼喉,才到“下面”去找尋支援量。但他所要找的並不是廣大的被剝削的勞人民的量。

康有為來敘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北京組織強學會的起因說:"中國風氣,向來散漫,士夫戒於明世社會之(明朝止士人結社集會--引者),不敢相聚講,故轉移極難。思開風氣,開知識,非大群不可,且必大群而喉篱厚也。群非開會不可。在外省開會,則一地方官足以制之,非士夫開之於京師不可。既得登高呼遠之,可令四方響應,而舉之於輦轂眾著之地,可自嫌疑。故自上書不達之以開會之義,號之於同志"①。這段話裡除了說明他是因"上書不達"才去"開會"以外,還說明了:一、他的所謂"大群",並不包括社會下層的勞人民,不過是指"士夫",也就是上層社會的知識分子。二、他認為在京城裡集會號召,既可以影響各地,又可以避免造反的嫌疑。事實上,他也的確不是要造反。

在康有為考中士時,由於幾次上皇帝書,加上他的門徒的吹噓,他在上層社會中已成為知名人士。所以他號召成立強學會,雖然在當時算是空的事,但得到了某些當政的官僚的支援。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列名為發起人之一,光緒皇帝的老師,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翁同龢答應每年給固定經費。他們都是光緒皇帝的信。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捐款資助,並列名於會籍,在小站練兵的新建陸軍督辦袁世凱也加入了。李鴻章表示要捐二千兩銀子入會,由於中甲午戰敗李的聲名不好,沒有被接受。

這時,維新派和洋務派的界限是不分明的。維新派把洋務派看作同志,洋務派則把維新派看作洋務人才中的起之秀。康有為說:“患貧而理財,而專精農工商礦之學者無人;患弱而練兵,而專精陸軍及製造船之學者無人;乃至外國政俗,亦寡有通其故者,此所關非西故也。頃士大夫創立強學會於京師,以講中國自強之學”②。由此可見強學會標榜的宗旨同洋務派所說的“自強”是差不多的。但是採取群眾集會的形式,這是洋務派沒有做過的事。

北京強學會活的時間只有四個月左右。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冬天,李鴻章的兒女家御史楊崇伊上奏,指責成立強學會是"私立會,將開處士橫議之風"。經慈德太批准,下令封閉。李鴻章這時倒並不是把維新派看做大敵。他破強學會,是中甲午戰爭期間官僚集團內部主戰、主和兩派互相齟齬的一個表現。強學會既把李鴻章拒於門外,翁同龢、文廷式等"主戰派"又是強學會的支持者,強學會每三天舉行一次例會,"相與講中外掌故",免不了要談到戰爭失敗的訓和李鴻章的責任,這是李鴻章所不能容忍的。

北京強學會成立,康有為創辦《中外紀聞》,由梁啟超、麥孟華主編,木刻活字印刷,每月一小冊,隨《京報》(當時一種專門錄印朝廷中的上諭和奏摺的官報)分在京的官員們,不收費。內容多半是轉載上海廣學會(外國會的一個組織)辦的報刊上的文章,每期有論說一篇。開辦時每期印一千份,增至三千份左右。這份報紙的內容單薄,社會影響不大,但它是維新派所創辦的最早的刊物之一。

(46 / 87)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作者:胡繩 型別:都市生活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